发布时间:2023-2-18 分类: 电商动态
01
品多多在风口浪尖。
2021年1月3日晚,拼多多加班女员工猝死的消息引发广泛热议。
1月4日,拼多多公关层面的一系列荒唐操作,将公司锚定在了极其负面的舆论立场上。
当日晚间,股价收于6.13%。
1月5日,中概股集体走势好转,涨幅超过5%,创历史新高。
阿里, 京东, 唯品会和其他中概电子商务部门也集体上涨。
拼多多上涨12.24%,引发舆论哗然。
1月7日,透露品多多另一名员工被救护车带走。
网友嘲讽说应该马上买拼多多股票。
随后,拼多多迅速回应外界,称“肠痉挛对人来说不是什么严重问题”。
随后,有传言称,发布相关照片的员工被迫离职,被管理层赶出公司。
但舆论并没有大面积发酵,股价相对稳定。
1月9日星期六,股市停牌。
当天晚上,拼多多向公众通报,公司一名员工请假回家,第二天中午在家中跳楼自杀。
中间细节未知。
相比之下,死亡的女员工在12月29日凌晨1: 30上班途中突然摔倒,6小时后的早上7: 00死亡,1月3日火化,当晚外界才知道。
直到被人曝光,拼多多才主动宣布。
在这次事件中,舆论的道德立场是坚定的:“在凌晨1点半上班的路上”。
拼多多处理得很清楚:“指控截图是谣言,然后被知乎官方踢开,形成事实说谎,可信度降到零。”
相比之下,员工自杀事件发生后,公众仍然需要明确死因:“是否与公司直接相关”;
而拼多多主动放人,将原本的解释权握在自己手中。
目前,虽然很多人直接认为该员工死于工作压力过大,但他们大声讨伐拼多多。
但也有一些声音说:也许是出于个人生活。
形势的下一步发展取决于员工的亲朋好友和同事能否分发更多的真锤弹药。
在投资市场上,股价首次反弹的主要原因是投资者认为这一事件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无关,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然而,一次又一次的死亡很容易导致系统性恐慌。
对此,投资者必须认真重新审视以下问题:
中概股份的经营环境;
中国舆论导向的永久性变化;
企业适应变化的能力;
以及优质企业的衡量标准。
正因如此,周一开盘时,我对拼多多并不看好。
02
元旦,我写了一篇新年总结,写给各大厂商公关:
“如果说2021年只有一件事是确定的,那就是你会经历最艰难的一年。”
在优先发展的历史阶段,猝死、自杀、安全事故等事件不可能激起如此巨大的舆论浪潮。
但目前外卖员受困于体制内,社区团购挤压私人就业,直播诈骗,员工猝死,前几年存在的每一起事件都在舆论漩涡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当整个社会思潮转向时
1月8日,饿了么出具道歉信,将被保险人赔偿提高至60万元,并表示如果今后再次发生类似情况,猝死的保险金额也将为60万元。
作为最早的互联网外卖公司之一,饿了么成立于2009年。
11年来,考虑到外卖员的数量和规模,以及骑手在路上飞奔的安全意识,很难相信这是第一个发生事故的外卖员。
现在,舆论终于站起来了。
因此,当企业面临类似事件时,以往的规模把握和处理经验已经全部失效。
这不是一个小公关团队能解决的问题。
在过去的定位中,公关部的角色只是单纯的消防员(偶尔会放火)。
以饿了么猝死事件为例,公关部门只有在事件发酵后才能想办法弥补。
三笔保费中,有两笔是服务费,保额3万元,人道主义抚恤金2000,很可能延续过去的现行规定,不太可能来自饿了么的公关人员
如今,社会各界乃至企业迫切需要达成共识,这种舆论转向是长期的、坚定的,甚至是永久的。
企业必须从上至下、从战略权衡的角度重新审视自身与社会的关系,进而调整自身的发展步伐、员工福利、企业定位和义务范畴。
一句话,就是:重塑社会责任。
03
2016年,主席在北京,举行了一次研讨会,向媒体工作者提出了三个问题。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对于很多从业者来说,“为了谁”是不清楚的,“我是谁”更是摸不着头脑。
在这方面,上市公司比我们强。
我是商业价值的践行者,为股东谋利益是企业的职责。
然而,他们对“依靠谁”的理解比我们的媒体从业者要弱。
中国,的媒体,尤其是自媒体,一直有着特殊的“政府和资本的二重性”。
流动是天空,生命是土地,天地之间有广阔的空间。每个人都期待着取得巨大的成就。
人们说,“知识越多,越反动”。
但幸运的是,我们媒体人既没有知识,也没有底线,所以我们既不能对“地球”做出反应,也不能持续追求“天堂”。
作为一个没有知识的代表,我一直认为“三问”是对媒体工作的具体指导。
随着对党政文件的进一步检查,发现这三个问题会在各个类别中反复出现,地方工作机关也会经常搞一些“大讨论”来明确自己的工作。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现在我终于明白,这三个问题具有高度的普遍性。
« 网易薄荷现场宣布关机平台 | 百度:搜索用户提出专用区在线公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