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7-28 分类: 行业资讯
12月初,梨视频射手的一段视频将水滴推到了风口浪尖。视频中,被水滴筹到的线下推广人员在医院病房里一个个询问患者,帮助他们筹集资金。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没有审查病人的病情、经济状况等信息。这些所谓的志愿者实行末位淘汰制,每个订单最高提成150元,月收入过万。
水滴等众筹平台一直麻烦不断,不真实的帮助信息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讨论。这一次,曝光的视频向世人揭露了水滴帮的真相,成为点燃民情的导火索。
许多官方媒体都发表了意见,相关讨论的热度一直在缓慢下降。消费社会的爱情话题已经汇聚成一股包裹着水滴的洪流,站在漩涡中心的水滴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黑暗时刻。
12月5日,水帝创始人兼CEO 沈鹏,发布公开信。他说,这一次,水荻千辜负了爱心用户的信任,他代表水荻千全体成员向大家说声对不起。“错了就是错了,我们的管理需要改进,我们的业务需要改进,我们永远不会回避问题,我们必须直接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甚至说“如果你管理不好,我愿意把水滴养到相关的非营利组织!”
混乱的众筹行业
水滴引发的“扫楼”事件在众筹平台上撕开了一个口子,向公众展示了这个行业的诸多乱象。
众筹是在互联网高度发达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到十年,整个众筹行业的规模已经相当可观。根据世界银行近日发布的《发展中国家众筹发展潜力报告》,预计到2025年,中国众筹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500亿美元。
众筹解决了很多问题,尤其是大病众筹拯救了很多贫困家庭和危重病人。然而,当水滴提出新的方法为社会提供便利和解决问题时,许多新的问题出现了。
2016年底,一篇《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的文章在网上爆红,认真诚恳,感人至深。小女孩的微笑经历引起了全社会的共鸣,很多人慷慨解囊,微信官方账号升值250多万元。
这一刻,社会的力量得以体现,但事情的后续发展却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晓晓的父亲有公司,有房产,但还是向社会求助,筹集不必要的捐款。
事件曝光后,面对汹涌的舆论,微信正式退还了所有奖励,但事件并未平息,社会善意的消耗成为热议话题。这场闹剧与众筹平台无关,但暴露出的问题在众筹平台上被进一步放大。
相声演员吴帅筹款的风波还在。最近,王凤雅事件出现了新的趋势。这一次的“扫楼”事件,让我们看到了这个行业风波不断的原因。
有的人帮你写文章,有的人帮你完成考试,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一个申请,也就是在这几分钟内,所谓的志愿者也会获得很大的收入。
但是,救命钱有时候不是用来治病的,有的不是给我用的,还有的是家里有钱但还需要集资的。不完善的机制让一件好事变成了大众可以避免的事情。但今天被质疑,其实是基于社会善意来提高消费者的善意。
众筹200亿,爱情成就滴
在百度,搜索“水滴筹”很少见主页上没有乱七八糟的广告,“大病筹款平台为患者筹集了200亿救命钱”的标语格外醒目。
与“省钱、患者、零手续费”相关的词汇大多有公益的影子,但我们更难将这样的公司与扫楼推地的现象联系起来。很可能,最初创立“水滴基金”的沈鹏,并没有料到打着“公益”旗号的水滴基金会站在今天人民的对立面。
2016年,沈鹏从美团出走,创立了滴滴基金。之后,水地基金获得了腾讯和美团评论的5000万轮融资。次年8月,水地基金获得腾讯、蓝驰创投和创新工场1.6亿轮融资。截至2018年9月,水荻基金累计募集金额超过100亿元,服务了80多万经济困难的重病患者。
今年6月,在水地2019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水地公司宣布完成由博裕资本牵头的超10亿元C系列融资。不到三个月,水地公司就获得了近16亿元的融资。
走出美团,的沈鹏,在水滴的养育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截至2019年9月,点滴基金累计帮助患者筹集治疗资金235亿元,精准帮扶国家级贫困县7万余名困难患者,近2.8亿人次参与救助。在众多用户的参与下,水迪前在大病众筹市场的份额不断攀升,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龙头。
与其他类型的企业不同,水滴融资的收益和利润离不开用户的善意和喜爱以及公众对平台的信任。
收集的每一滴水最终都会获得改变世界的力量,而这些水滴将大众的爱与互联网的力量融合在一起,给很多有需要的人带来希望。三年多、200亿元、上亿人的捐款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水滴融资的成功可以说是社会善意聚集的一种体现。
从公益到商业
企业自诞生以来,作为一个社会企业,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但商业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盈利也是一个企业生存的基础,也不例外。在初具规模之后,也开始探索商业化。
水滴融资、水滴互助、水滴保险是水滴融资的三条业务线,其中保险业务是水滴融资的主要收入来源。不收费滴基金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将贫困重病患者分流到保险业务是滴基金商业化的关键一步。
据水地基金官方数据显示,水地公司用户总数已超过6亿,自主付费用户超过2.5亿,位居全网互助、互联网保险行业第一。
与60多家保险公司合作推出80多种保险产品,单月新增签约保费7亿多元,是水滴融资商业化的成绩单。
水滴养育、水滴互助、水滴保护正在一步步推进。熟人之间的公开筹款产生了大量的流量。通过网络互助有效保留流量,再通过互联网保险和健康产品盈利。庞大的人口带来的流量给了水滴一个受益空间,但也正是因为流量和商业化的巨大诱惑,水滴走向了扫楼推地的扩张模式。
以公益为出发点,我们正在走向商业化,天平逐渐向商业化一方倾斜,这不是水滴筹的问题。目前很多众筹企业疯狂增长,行业混乱。曾经名噪一时的众筹平台,面临着公益和商业化的双重困境。
水滴难以摆脱的困难
楼扫事件向社会呈现了众筹平台的问题,社会善意被消费的话题成为水滴筹等众筹平台的痛点。众筹平台面临的不仅仅是公关危机,还有行业至今积累的商业化困境和信任危机。
建筑席卷风暴对众筹平台的冲击短期内难以逆转,对这类企业影响较大。
众筹平台完全依赖用户,一切的出发点都是患者和
审核难是众筹平台面临的最大问题。众筹平台面临着数百万人求助,资金流向无法保障。这个问题无法解决,意味着今天的信心危机依然无法消除。
信任危机是众筹平台面临的难题,盈利问题是整个行业在商业化道路上的又一道坎。众筹平台以公益起家,最终给保险业务带来流量实现。但在完全免费水滴融资甚至提供微信提现费的基础上,入不敷出成为现实,平台压力会更大。
目前整个众筹行业都处于亏损状态,平台也远没有盈利。同时,众筹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平台方将不得不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也影响了众筹平台的商业化发展。
盈利难意味着企业的发展有限,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众筹平台的每一步都会异常艰难。
公益和商业化是众筹平台面前的一个平衡点,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平台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然而,如今的众筹平台面临的不仅仅是两者之间的平衡,还有商业和公益本身的发展。在众多挑战的夹击下,水滴筹款人进入了一个无尽的黑夜。
从罗的微笑到扫楼,水滴扬起是非
今天席卷楼宇的风波还在发酵,各种社交平台上的批评声还在扩大。人民日报评论:“不要让好人寒心”。
商业公司谋取利益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水都吉昌这样具有公益属性的公司来说,在享受社会爱心带来的好处的同时,更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寻求双赢。
席卷大楼的风波过后,水都集回应称,线下服务团队从此全面暂停服务。整改并彻底查处类似违规行为,组织再学习,加强平台纪律培训,再次提高服务标准,培训合格后再提供服务。绩效考核的方式也会以最终通过率而不是服务患者。
问题还摆在我们面前,审计流于形式,莫名其妙的扫楼就是监管漏洞的结果。但近三年来,以水滴为首的众筹平台在大病救助方面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整个众筹体系仍在为人民服务。
从罗笑到扫地,这个问题应该正视,但改善还需要时间。在行业乱象中,规范审核流程、平衡商业化与公益的平衡是众筹平台的重中之重,同时加强行业监管、制定相关行业规范也是关键。
众筹平台和需要救助的患者,如果水滴不够,善意没有被消耗,就会一起赢得生命力。
文字/微信官方账号,刘旷, ID:柳矿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