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7-26 分类: 行业资讯
随着节能减排,环保政策的逐步深入,以及油价的剧烈波动和国家政策的不断倾斜,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迎来了久违的“春天”。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至少有30个品牌。我们在互联网上找到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可以说是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形成了白热化的竞争态势。
与品牌阵容相比,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态度是“满意”,尤其是最近一篇名为《争议蔚来:ES8被指半成品 粉丝为李斌的情怀买单?》的文章,这加剧了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担忧。我们必须知道,威莱汽车声称是中国首次向美国上市的新能源汽车,并且最近迎来了第10,000台ES8离线。如此极具争议性的报道显然怀疑“冷水”。
树大招风,蔚来饱受争议背后有何玄机?
9月,着名的独立汽车评级机构38号汽车评估中心对ES8进行了深入评估。从整体音调的角度来看,38号对ES8有一定的肯定和赞誉,但也称它为“半成品”。由于38号一直以客观中立,众所周知和高度专业而着称,因此很难估计此评估对ES8的影响。
如果数字38是从专业角度分析ES8,那么微博高管胡亚东在ES8上的吐痰完全超出了普通用户的观点。而且,与第38号的无聊技术分析相比,胡亚东的吐痰更明显,电池寿命不足,黑屏崩溃,充电桩故障等,是影响用户体验的罪魁祸首。而且,胡亚东和38号的观点恰逢------“看来他们还没有上过大规模的路试,让第一批用户为他们做路试,而且不这样做。告知义务“rdquo;
针对上述信息,我之前在互联网上也学到了太多东西。 ES8问题远不止上述几点,但我也在考虑它。我们应该对魏来和李斌更加宽容吗?
首先,媒体和相关人士对ES8的唾弃和批评,很难说它不是“大树”的结果。如上所述,Weilai首先进入美国IPO,产能迅速增加,销量也可以接受。从客观公正的角度来看,李斌比贾跃亭更可靠。后者的FF有一些冷餐,但仍然会抛出什么样的伎俩,甚至陷入诚信危机。
其次,即使BBA和日本双田是大厂商,也很难说新车型是完美的。这些车与普通产品不同。这是一种非常昂贵的产品。如果销量未达到一定规模,则不会达到一定年龄。而且公里数,问题很难揭露。新能源汽车几乎全是新产品,自然需要更长时间来完善和优化。在38日,说ES8是半成品是不合理的。
但是,ES8也很难“认真地清理道路测试”,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离奇的低级错误,除了复杂的机械系统,如软件级别的稳定性,显示器的友好性界面不难解决。为什么ES8仍然表现不佳?有两种可能性是不可排除的:首先,威莱在系统和软件层面的技术储备和产品能力严重不足。其次,威来无权缩短交货周期。系统和软件经过充分严格的调整和完善。
产品力之外,新能源汽车面临更多头疼难题
以上对威莱ES8的分析主要是在产品强度方面。除产品实力外,新能源汽车也面临更多令人头疼的问题。我们可能希望逐一列出它们。
首先是销售渠道。这种散装货物无法与传统商品相提并论。如果您购买手机,我只想在互联网上下订单,如果您查看参数和评估。然而,汽车是不同的。除了了解汽车的基本参数和评估信息外,消费者还要进行现场调查,甚至通过全面的试驾了解汽车的真实性能。如果离线销售渠道不够强大,将严重影响市场扩张。
其次是品牌知名度。我在上面给了一张照片,总结了新能源汽车的标识,我可以识别出不超过五个,我绝对不会被认为是“孤独和无知”。当然,传统汽车制造商可能是例外,因为这类厂商已经积累了强大的品牌知名度,剩下的问题只是推广相关产品。对于Weilai,Weimar和Xiaopeng等品牌,如果销售渠道无法快速建成,将严重影响销售。没有足够的用户购买,使用和反馈,产品口碑无法累积。品牌知名度也将保持在网上炒作的表面层面。
第三是售后服务。售后服务和销售渠道之间也存在密切关系。传统汽车产业主要基于4S店。 4S店集成了销售,备件,售后服务(服务)和信息反馈(Survey)。需求水平,其中最重要的是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两大部分。如果新能源汽车品牌能够解决销售渠道问题,那么售后服务就会得到解决。
当然,这些新兴品牌并非没有创新。例如,威莱汽车推出了两项服务:“不用担心能源”和“不用担心服务”。前者费用为10800元/年或980元/月,后者费用为14800元/年。这两种服务都属于“包”性质,也就是说,无论用户是否用完,他们都必须按照这个标准付费。对于频率更高,公里更多的用户来说,这个价格并不贵,如果相反,这个级别的费用会增加成本。
但是,在这两项服务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新的想法。例如,O2O时代所倡导的现场服务已反映在Weilai的售后服务中。 O2O时代的门到门洗车,上门维修并不稀奇,现在这些平台几乎被淘汰,因为这款车型的成本太高,没人不补贴。但对于Weilai来说,O2O的现场服务可以弥补其在线终端的缺点,这部分成本可以通过包装销售消化,也许这种模式将被更多的竞争对手使用。
过度科技化,新能源汽车的隐忧
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问题,不久前,威莱汽车是否可以保护用户隐私的话题也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在我看来,用户隐私只是新能源汽车过度科技化所带来的隐忧之一,我们需要面对和正视的问题远不止这一项。
首先,隐私。此前的38号汽车评估中心与威莱汽车公关总监进行了沟通。另一方并没有否认对第38号的担忧和疑虑。但是,他们的答复是:在这个时代,无论出于何种行为,都无法避免隐私。泄漏,例如使用手机或其他一些应用程序。
这种解释有其合理性。毕竟,整个汽车行业现在正在迅速发展技术,所有用户操作甚至行车路线都将得到保留。但问题是,汽车制造商是否有权获取这些信息?如果有必要获得它,应该如何保护?这个问题值得所有制造商考虑。
第二是安全。例如,当汽车高度智能化和自动化时,有些人担心黑客和远程控制的可能性。严格来说,这种隐患存在于传统汽车中,但在新能源汽车中却更为突出。一方面,传统汽车使用汽油作为能源,不要施加太多复杂的电气设备,因为这会影响电池的耐久性,但新能源汽车没有这样的问题;另一方面,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互联网上都有基因,因此他们比传统制造商更有动力推广技术。
我们可以简单地了解到传统汽车制造商只是为了提供更好的功能和体验而推广技术,但威莱等制造商希望将汽车变成类似于电脑和手机的玩具,而旅行只是第二需求。虽然它就像炒作的概念,但它确实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第三是耐久性。新能源汽车的耐用性不容忽视,不仅包括电池的续航能力,使用寿命,还包括各种主要部件的故障率。对于大多数品牌而言,即使他们拥有技术,专利和几乎没有独立生产的能力,他们也必须与大型制造商合作。那么合作伙伴的质量控制自然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有关。如果铸造厂的质量控制能力太差,很难在市场上获得立足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有些“大跃进”的味道了,整个创业模式似乎也和老罗搞锤子手机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可否认的是,制造汽车的技术内容远高于制造手机的技术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在商业逻辑上存在任何本质区别,至少对于现在,似乎吃得几乎一样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