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8-4 分类: 行业资讯
近年来,互联网、房企等老板似乎一直都喜欢“养猪”。
3月5日,华为机器视觉段爱国,总裁回应此前传闻的入局, 华为,养猪业,称华为将利用AI技术赋能养猪业。与此同时,据新京报3月3日报道,房地产巨头万科对山东,知名农畜企业环山集团的收购计划也已进入最后阶段。
事实上,互联网、房地产等企业涉足养猪业并不新鲜。2009年,网易,创始人丁磊,宣布,将在“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引领下,投身养猪事业,创立未央品牌。2018年,非洲,爆发猪瘟,猪肉价格上涨。从那年起,阿里云,京东和美先后在入局养猪
如今,华为再次盯上了“养猪业”。那么,养猪业有什么吸引力,吸引了巨头瞄准呢?
大厂瞄准的“养猪业”魅力何在?
纵观目前的养猪业,已经有不少互联网巨头入局
2009年,网易开了先河,开启了“人性化养猪”。网易未央先后投资数亿元让黑猪住进干净的茅舍,吃流质猪食,听音乐,并称之为“未央猪”;之后,阿里以运动量作为判断猪肉质量的指标,不达标的猪还要赶去户外锻炼。为了增加产量,阿里还采用了算法、AI技术、红外测温技术等。进行监控;京东还推出了“猪脸识别”,在养殖场通过“刷脸”精准观察;百度用自己的资源引进“电子围栏”和“猪病通”来降低猪生病的概率。加上华为,万科等选手,所有的巨头都拿下了入局,这不可避免地让市场关注养猪业是一个什么样的行业。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生产国和猪肉消费国,生猪饲养量和猪肉消费量约占世界总量的一半,而猪肉消费量常年占肉类消费量的60%。受非洲猪瘟、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生猪存栏量下降,导致猪肉产量大幅下降。2020年猪肉产量4113万吨,同比下降3.3%。然而,挑战和机遇并存。虽然2020年对养猪业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但也是大厂扩张版图的最好时机。
2020年,农业农村部、发改委, 财政部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生猪养殖业的政策。良好的外部环境为锚定猪在万科, 华为等大厂的赛道提供了先决条件。
其实,这些互联网和房地产大佬之所以如此以入局“养猪业”为荣,最终还是因为庞大的消费市场和高额的利润。
2018年,全球猪肉产量总计1.13亿吨,其中中国人购买了5595万吨。这意味着不到五分之一的中国人消费了全球近一半的猪肉。
虽然中国是猪肉生产大国,但年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回顾这两年,猪肉涨价一直是全民关注的问题。今年受疫情影响,欧盟、美的猪肉工厂相继关停,大量国外进口猪肉滞留港口码头,无法进入市场;同时,虽然产出在下降,但消费需求在上升。在这种情况下,猪肉成了名副其实的“风口上的猪”。
与此同时,养猪的巨额利润频频诱使外人溜进来。牧原发布的2020年年度业绩报告显示,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7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41.58%,一头猪的平均利润为1500元,相当于两瓶茅台酒的利润。
面对一系列有利条件,阿里, 京东, 百度, 万科等行业巨头纷纷开始涉足养猪业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尽管有这些市场环境,各大巨头却在暗中谋划。对于巨头来说,养猪业有着很好的市场前景,但也可以凭借自身优势取长补短。单拿华为来说,因为华为有先进的5G技术,同时随着AI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公司可以通过传统的水产养殖来完善自己的生态系统,为技术提供一个实用的场所,这可能就是科技猪站在风口浪尖的原因。
站在风口的“聪明猪”真的这么香吗?
近年来,智能养猪已经成为行业的焦点,尤其是在阿里,京东和百度等互联网巨头的入局,然而,大工厂都在忙着养猪,但智能养猪好不好还不清楚。
目前国内养猪行业主要是散户投资者。数据显示,整个猪肉产业链中有1.4万亿元与猪肉相关,是智能手机市场的2-3倍。然而,市场前20名企业的市场份额还不到10%。可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市场。
智能养猪的出现,不仅突破了传统养猪的束缚,提高了利润,也是行业头部玩家先玩的绝佳机会。
除了互联网巨头,地产大佬也在努力公开招募养殖人才,组建团队。但“智慧养猪”热潮褪去后,无论是科技企业还是养猪企业都稍微平静下来,不得不面对智慧养猪的新烦恼。
首先,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智能养猪都需要加大投入,成本控制是企业共同考虑的因素。最终,高昂的成本必然会影响定价。最终,不管用什么方式,猪肉都会在市场上结算,由消费者买单。但是这种猪肉的价格高于普通人的心理需求,同时猪肉又是日常消费的食品,所以目前只能小规模推广。比如网易未央的猪肉价格是1050克/129元,而普通猪肉的价格是15-26元/公斤,与价格相差甚远。智慧猪是否比普通猪肉更好,或许还不得而知。
其次,对于智能技术的质疑很多,比如京东引进的猪脸识别技术,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猪场都可以通过带芯片的智能耳标实现身份识别,价格只有2元左右,而AI技术通过数据采集、训练模型等复杂技术导致成本较高,有大材小用的嫌疑。
最后,虽然人们需要实施先进的技术,但专业人才的招聘也是许多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比如,万科的两个生猪养殖基地,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管理封闭,长期以来大量招聘专业人才,尽管月薪7000元,招聘“猪倌”依然困难重重。那么,人才储备的不足也可能导致企业调配自己的人才资源进行管理。
“猪热”还在继续,谁会是下一个入局?
即使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看看阿里, 京东, 百度等互联网巨头,都去了入局,腾讯把AI养猪作为新的目标。智能猪肉的热潮还会持续,那么在这个庞大的蓝海市场中,作为行业的头部玩家,小米, 字节Beat、拼多多等互联网公司未来是否也会争夺份额呢?
这三家公司虽然拥有巨大的流量端口和渠道优势,但目前自小米10发布以来,雷军就致力于布局手机的高端战略,也在今年年初实现了“千店开店”;字节Beat也在不久前发布了首个独立商业品牌“大教育”,将教育设定为新的商业方向,并不断加码。相比之下,与阿里、京东,并驾齐驱的拼多多,无论是模式还是自身优势,都有更大的可能性。
以农产品为例,拼多多利用自己的算法机制,让每一款产品都匹配目标消费者。同时价格低质量高,让消费者乐于在拼多多上购买,使得销量增加。2019年,品多多平台农(子)品交易额达到1364亿元,成为全国首个农产品电商平台。财务报告显示,2020年第三季度,活跃买家高复购,实现拼多多超营收140亿元,同比增长89%,横向比较增速远超同期京东、阿里。
如果机制榨干了拼多多,那么下沉市场就给了拼多多一个稳固的立足点。2020年第三季度,拼多多单季度新增用户7460万。同时,“百亿补贴无上限”的策略,打开了拼多多的用户数量上限。不得不说,庞大的用户流量以及商品和美的低价是拼多多的独特优势。也许将来,如果入局养猪,它可以成为拼多多抢一块汤的利器。
此外,为促进消费端与生产端的直接对接,品多多正在深度培育农业数字化,以“拼”模式为国内“小而散”的农业生产提供多对多的匹配模式,如广西的百香果、吐鲁番,的哈密瓜,价格仅为超市的一半甚至四分之一。养猪业由于其特殊性,以散户为主,养猪场位于相对偏远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与农产品相似,也可能借鉴销售农产品的模式。
然而,拼多多虽然有“农村基础”,但入局养猪业要成为后来者并不容易。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和技术投入,深度介入生产管理等产业链相关环节。另一方面,我们还要面对阿里,京东,美团、腾讯等强大敌人的围攻,这势必会导致另一场硬仗。
总的来说,无论是华为, 万科,拼多多,可能是入局,还是各行各业涉水的玩家,不难看出,养猪业已经逐渐成为各大巨头竞争的新战场。但从长远来看,技术赋能的生猪产业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未来技术赋能场景的增多,巨头们都想一较高下,最终落脚在有利于消费市场的节点上。
来源:港股研究会,请注明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