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8-14 分类: 电商动态
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9》预测了未来各国的人口增长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认为中国的人口增长和变化更接近使用中变量预测和低变量预测的中间值的结果。
根据报告的预测,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未来将继续下降。
中国人口面临结构性失衡:人口增长放缓,老龄化进程加剧,出生人口持续减少,育龄妇女数量减少导致人口增长潜力下降。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婴儿潮,分别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80年代。
随着第三波婴儿潮的年龄增长,中国的出生人口和出生率可能会迎来持续下降。
此外,中国在1982年将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一项基本国策。20世纪90年代后,出生人口像悬崖一样下降,随着这个年龄段人口逐渐进入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必然会继续下降。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着老龄化严重、子女少、男女比例失调、劳动力数量下降等问题。
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带来消费结构的变化
根据生命周期假说理论,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带来消费结构的变化。
儿童人口没有劳动能力,没有收入来源,是纯粹的消费者。因此,儿童人口的增加会提高社会的消费水平,而儿童的减少会降低中国居民的整体消费规模。
生育率的下降可能会拉低对婴儿卫生用品、儿童玩具、儿童兴趣咨询等儿童护理相关产品的需求。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儿童健康教育的日益重视,婴儿用品、早教、服装、玩具等相关产业将经历新一轮的产品升级,高品质产品很可能脱颖而出。
根据生命周期假说理论,老年人依赖储蓄和养老金进行消费,消费倾向较高。
但从整个宏观社会来看,老年人口的增加削弱了我国“人口红利”的作用,不利于社会总产出的提高,对我国居民消费产生负面影响。
由于老年人对保健品、老年旅游消费、老年社区的需求不断增加,从长期来看,保健品市场和老年消费市场的占比有望提升,老年社区产业将迎来广阔前景。
从劳动人口的消费结构分析,年轻人买房买车的需求更强,当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减少时,社会消费在住房上的支出就会减少,在家电、家具等家用设备和用品上的支出占比就会降低。
从长远来看,人口结构的变化也意味着对汽车、房地产和家用设备的需求减少。
此外,婚庆行业值得关注。根据天眼查专业版的数据,方正的金融研究员显示,中国有超过73万家婚礼相关企业。
从企业注册趋势来看,绝大多数婚庆相关企业成立于2015年之后。
值得注意的是,仅2019年一年,注册成立的婚庆相关企业就达28万家以上,年增长率超过67.5%,可谓爆发式增长。
从地域分布来看,陕西省的婚庆相关企业数量最多,达到11.6万家,占全国的15.85%。山东省和江苏省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
在我国婚庆企业中,个体户占54.95%,有限责任公司占42.72%。
日2020年1月1日至日, 2020年4月20日,全国新注册婚庆企业超过3.8万家,占去年同期新注册婚庆企业的41%。
受益于劳动力下降的行业
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持续负增长
《国家积极应对老龄化的中长期规划》提出要把技术创新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
一方面,积极发展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应对劳动力下降对经济增长的拖累,加快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新设备布局。
另一方面,借助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可以提高老年服务的科技水平。
历史上,面对劳动力下降、人力资源成本上升,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是唯一出路。
例如,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下降。
日本开始发展钢铁、化工、汽车、机械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并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其他国家。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由于第三次石油危机,日本重化工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优势下滑,半导体、电子、汽车等技术密集型产业蓬勃发展。
中国也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加快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布局,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经济潜在增长率,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随着中国创新能力的提升,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一代高新技术产业有望实现快速发展。
“机器人革命”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突破点和重要增长点,其发展将影响全球制造格局。
为抢占新一代工业机器人的国际制高点,工信部, 发改委与财政部联合发布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将为中国机器人产业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突破新材料、新感知、智能控制等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新一代工业机器人技术研发和样机生产。
根据IFR数据,2013年至2020年,全球服务机器人的年销量和增长率将呈爆发式增长。
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是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的必要措施。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着“用工荒”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
为了弥补劳动力短缺,有必要加大开发替代工业机器人的力度,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加快劳动替代技术普及渗透,推动工业机器人等功能装备在汽车、电子、家电、原材料、物流等重点行业广泛应用。
然而,根据IFR数据,来自方正财经的研究人员显示,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密度和增长率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到2018年,韩国是世界上工业机器人密度最高的国家,每万人拥有774个机器人,日本每万人拥有324个机器人,德国每万人拥有338个机器人
然而,中国每万人只有140个工业机器人。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意味着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备受关注,全国工业机器人出货量连年创新高。
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在核心关键技术原创研究、高可靠性基础功能部件、系统工艺应用解决方案、主机量产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工业机器人发展前景广阔,但急需突破性创新。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将转移到东南亚等国家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美,日和其他国家把重点放在了德
经过近20年的发展,“亚洲四小龙\"”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渐成为发展重点,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内地成为承接这一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中国\"制造”开始推出品牌。
中国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进入经济发展快车道,中国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方正金融研究员WIND的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8年,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
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中国人对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向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转移。
此外,自供给侧改革提出以来,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低端加工制造业转移不可避免。
« 海马聊天:餐饮业电商新生财富之路 | 生气点餐后退货会成为难题。情侣知道了苏宁的0元退货我感觉到了一亿的节约。” »